北京肿瘤学会介入治疗专委会2022年工作总结
更新时间:2023-02-02     来源:北京肿瘤学会

北京肿瘤学会介入治疗专委会自2019年1月4日成立,进入了第四个年头。由于我国新冠疫情和防疫工作进入了常态化和精准防控的纵深区,很多需要线下安排的学术活动和党建活动难以常规开展。但是,在2022年这一特殊的时期,专委会继续依靠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,依靠专委会各级委员和专家的辛勤工作。依旧完成了2022年的年度计划,在学术研讨,人才交流和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了进步。

1、因应疫情常态化管理,学术交流活动不止步

2022年顺利召开了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,北京介入论坛,北京介入青年论坛,全国介入技术规范化巡讲等,多场次学术交流活动。

2、协同发展,相互学习,京津冀委员交流频繁

京、津、冀不仅在地域上最为接近,在学术上也是交流密切。介入治疗专委会的委员构成,兼纳北京、天津、河北三地知名的医院和专家。因此,即使疫情防控的因素存在,线上交流学习也从未停止。每个月均开展类似的学术活动,三地委员之间,通过线上会议,增进了解,取长补短,互相学习。2022年,这种交流形式,又进一步延伸到东北地区、内蒙、山西、河南等地的同行,扩大了学会和专委会的影响力。

3、科普惠及百姓,积极参与肿瘤科普周活动

   肿瘤介入治疗的专业性比较强,广大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治疗方法的适应证,以及疗效如何,与其他治疗技术的联合应用时机,等问题,需要介入医学专家,面向大众,进行科普宣传。介入治疗专委会也时刻把科普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,不失时机,积极参与各种医学科普活动。

image.png

专委会候任主委李肖教授,带领委员会专家,积极参与第28届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  

4、参与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技术平移,造福一方

  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是医疗改革的一个重要部署。国家癌症中心/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,强强联合,共建医科院肿瘤医院辽宁医院,是东北地区的国家级肿瘤区域医疗中心。医科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,作为首批共建科室,派出主任医师杨正强教授参与学科共建。即使受到疫情干扰,仍有从山东、江苏、北京、内蒙和东北地区等地的患者,前往辽宁医院介入科就医诊疗。

image.png

开展东北首例的钇90微球SIRT治疗结肠癌肝转移的介入治疗 

5、线上国际学术交流

    介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,保持介入专委会在学术上的领先,不仅需要自身的学习和总结,也必须经常和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学习。专委会在国际交流方面,注重共享资讯,主动搭建各种交流平台,引导各位委员进行主动学习。

image.png   image.png

2022年5月6日 专委会主任委员金龙教授主持与日本国家癌症中心Arai的学术交流活动

6、坚持党建引领学术

    虽然专委会的党员活动是由各单位组织,而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宗旨,一直在各位委员的心里。据医科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党支部书记兼科主任李肖教授介绍,2022年10月,他们介入治疗科一举发展了4名中共预备党员,其中就包括了两位高年资医师,也是专委会的委员,科副主任周翔教授和医疗组长杨正强教授。这样的事例,只是介入治疗专委会,各成员单位的一个缩影。

总之,2022年是三年疫情防控任务最艰巨的一年,注定也是不平凡的一年。而2023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开局之年,百尺竿头、更上一层楼,介入治疗专委会的各位委员,各成员单位,将在学会领导的带领下,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。

 

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022年12月22日


上一篇:北京肿瘤学会缓和医疗专委会2022年工作总结
下一篇:北京肿瘤学会病案信息技术专业专委会 2022年工作总结